首页 |
|
尊敬的俞金香代表:
您提出“关于加快农副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建设的建议”已收悉,在此,对于您给予兰州农业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一是种植业。2023年,兰州优势特色产业种植达到178万亩,其中高原夏菜种植面积97万亩、占全省729万亩的13.3%,产量223.7万吨、占全省1822.6万吨的12.3%。马铃薯种植面积25.7万亩、占全省853.5万亩的3%,产量38.5万吨、占全省1110.5万吨的3.5%。中药材种植面积14.9万亩、占全省475.5万亩的3.1%,产量3.4万吨、占全省148.9万吨的2.3%。百合种植面积14.45万亩、产量7.09万吨。苦水玫瑰种植面积10.16万亩、产量3.2万吨。禾尚头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0.17万吨。软儿梨种植面积0.54万亩、产量2.7万吨。白兰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3.75万吨。种质培优方面:先后引进主要粮食作物新优品种80余个,试验选育出适宜主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13个,其中马铃薯优良品种6个、玉米品种6个、蚕豆品种1个。兰州粮食作物良种应用面积达到117.9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尤其是深化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全膜高垄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马铃薯育种产业,全市种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年产量达10万吨,不仅保障了本地供给需求,还打通了南方冬作区种薯市场销售渠道。二是畜牧业。牛养殖量7.05万头、占全省820.3万头的0.86%,其中肉牛出栏量1.3万头、占全省261.4万头的0.5%。年肉产量0.15万吨、占全省29.8万吨的0.5%,奶产量8.7万吨、占全省101.8万吨的8.6%。肉羊养殖量135.32万只、占全省5364万只的2.5%,其中出栏量53.65万只、占全省2558.2万只的2.1%。年肉产量0.86万吨、占全省40.9万吨的2.1%。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增量提质,狠抓生产供应能力。一是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持续推动千亩设施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累计超过40个,每年新增设施面积0.4万亩左右,累计超过4万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4.7万亩,产量达到215万吨。二是推动畜禽规模化养殖。积极推动新改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全市有生猪规模养殖场222家,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8%。充分发挥生猪产业联盟和招商落地的“国字号”企业的带动支撑作用,以兰州新区畜牧产业园、榆中青城、皋兰黑石、永登龙泉、红古花庄等为重点,加强现有万头以上猪场增养出栏,加快新建猪场建成投产,2022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06万头。同时,实施生猪替代品扩面行动,支持肉羊和禽类规模化养殖,肉羊饲养量达到128万只,禽类饲养量达460万只。
(二)建管并举,狠抓市场流通能力。一是健全市场体系。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建成标准化菜市场70余个,零售网点近2000个,积极创建省、市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多元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二是规范市场经营。督促集中交易市场管理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严格实行入场销售者准入和退市制度。督促市场经营者主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实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三是加强产品快检及价格监测。在各区县农产品市场、蔬菜流通企业、合作社及城区农贸市场、大型商超设立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快检合格率达99%,食药监管机构快检合格率达99.5%。建立了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信息监测预警队伍,设置价格监测点37个,全面开展市场价格动态应急监测发布工作。四是强化产销对接。积极举办和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蔬菜年外销量达100万吨以上。同时,积极对接南方市场,加大冬春季节农产品输入,有效解决了我市夏季蔬菜季节性过剩和冬春季蔬菜供应量小的问题。五是严防非洲猪瘟。严格落实区县属地管理责任、行业单位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防疫主体责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重点加大全市非洲猪瘟防控力度,进一步落实“一对一监管”、“疫情排查日报告”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加强生猪及产品运输监管,强化餐厨剩余物管控,消除疫情隐患。
(三)履职尽责,狠抓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把好源头监管。严格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加强备案溯源、监管执法、专项整治,重点把好种子、农资销售登记备案关,把好农药、化肥减量关,把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关,把好农畜产品例行和日常抽检关,确保“菜篮子”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98%以上,全市未发生“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二是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440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个,有机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176个、无公害农产品230个。三是加强“菜篮子”产品监测检验。严格农产品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抽检核处,蔬菜、肉制品、乳制品等合格率均在99%以上。四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实施《兰州市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兰州市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应对制度(试行)》,建立健全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报告等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检查。
(四)健全机制,狠抓调控保障能力。一是实行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制。由市长牵头负责,分管副市长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具体实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聚焦合力,协调推动建设工作。二是推行直销店模式。全市蔬菜肉食直销店达200余家,平价蔬菜、肉食价格分别低于当地同类同质产品零售价格15%、5%以上。严格执行《兰州市蔬菜肉食直销店(含配送)监督管理办法》,严把进货渠道,严查销售非农产品行为,直销店运营规范。三是实行淡季蔬菜储备配送补贴政策。按照《兰州市冬春蔬菜储备工作方案》,每年对承担蔬菜储备配送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有效稳定菜篮子产品供应价格。四是零售网点市县全覆盖。全市设立一级保供点1个;二级保供点6个;三级保供点411个,含超市318个、菜市场93个;四级保供点2966个,含便利店2116个、蔬菜店559个、水果店291个。现有“菜篮子”产品保供网点1750个,全市43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平均每个社区有零售点4个以上。五是公益性零售网点占比逐年提高。目前,我市公益性零售网点共398个,占零售网点23%,较2020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水产品养殖产业亟待提升。我市地处内陆西北地区,水产品产业发展缓慢,养殖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产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水产养殖规模不到1000亩,产量只有六百多吨,整体发展速度较慢,企业停产、弃养情况较多,养殖面积稳定性相对较差。
(二)产品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能力有待提升。受兰州自然条件限制,“菜篮子”产品种养殖规模化基地建设拓展空间有限,再加上带动力强的大型经营主体较少,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经营模式推行难度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产地市场建设规模和信息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兰州市虽然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了一些专业化产地市场,但由于缺乏资金,产地市场建设规模偏小,市场信息化刚刚起步,科技含量还不高,与产业发展需求仍有差距。
(四)市场调控保障能力和效率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市缺乏大型“菜篮子”产品线上线下保供中心,保供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菜篮子”六大类产品全产业链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体系还不健全,信息监测预警队伍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生产自给能力。坚持稳种扩养,以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切实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规模化进程。重点加强水产品养殖,积极鼓励渔民在养殖规划区绿色发展,利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拓展水产养殖面积。通过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推动提高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促进水产养殖增产增效,持续推进水产品养殖面积稳定率稳步提升。
(二)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市场流通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地市场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产地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不断提升产地市场现代化水平。持续加大对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为群众创造良好的购物、生活环境。加速“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建设,推进“菜篮子”保供网点逐年增加,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三)完善长效政策机制,着力提升调控保障水平。持续建设完善蔬菜、猪肉大型“菜篮子”产品线上线下保供中心,不断提高“菜篮子”产品保供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共享机制,加快提升“菜篮子”产品全产业链信息监测预警智慧化水平,推进“菜篮子”产品综合调控保障信息化、常态化、长效化。
最后,再次感谢俞金香代表对全市农业的关心和关注,欢迎您为兰州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意见。
联系单位:兰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
联 系 人:周义丽
电 话:8870145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31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